诺贝尔基金会公布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图片为2021年10月5日NHK报道截图)
学术成果随着计算机的进步而发展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员真锅淑郎博士(90岁)等三人,以表彰他作为气象学的理论学家,在全球率先提出了明确显示全球变暖现象的预测模型。
真锅博士是在日本出生的第25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和第1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是继200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南部阳一郎博士和201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博士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日本人。
真锅博士1931年9月21日出生于日本爱媛县,1958年从东京大学理学部研究生院毕业,凭借“对凝结现象的全面研究”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是关于天气预报的,也被称为“数值天气预报”。这篇论文引起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天气预报的美国国家气象局的研究人员的注意,于是邀请真锅博士到美国气象局做研究员。当时博士毕业后还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真锅博士欣然接受了邀请。
1960年代美国全面进入计算机时代。真锅博士在东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时,日本还没有像样的计算机,计算速度甚至赶不上现在的计算器。
真锅博士的研究是开发利用计算机根据物理定律预测全球气候现象的数值模型。对气候现象进行数值计算需要处理庞大的数据。因此这是一个离开计算机的发展就无法完成的研究。
美国的计算机开发从196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最终开发出了超级计算机,对很多学术领域都产生了影响。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处理庞大数据的天气预测。
真锅博士的成就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进步的,1967年,他在各种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观测、理论和建模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得到认可,被美国气象学会授予克拉伦斯·勒罗伊·梅辛格奖(Clarence Leroy Meisinger)。1968年被任命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1975年加入美国国籍。
全球的气象现象证明真锅理论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来看,获奖成就往往都是先由理论物理学提出预测,然后这种预测被实验物理学验证从而获奖的。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理论和进行证明的人都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日本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博士就是因为其提出的介子理论得到实验物理学的证明而获得诺贝尔奖的。
真锅博士早在1960年代初就发表了自己对全球变暖的理论预测,50多年后,他的理论得到了全球变暖这个“证据”的证明。理论预测在全球范围得到证明可谓是一项非常独特的成就。
另外,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诺贝尔奖授予一位证明全球变暖现实的气象学理论研究人员,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也是一个绽放异彩的特例。
大部分学术成就在美国获得评价
仔细研究真锅博士的获奖研究会发现几个特点。真锅博士从1960年代开始利用计算机根据物理定律建立预测全球气候现象的数值模型,这在计算机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日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博士论文获得评价,被邀请到美国工作后才得以进一步取得成果。
介绍研究内容的真锅博士(图片为NHK报道截图)
真锅博士在其研究生涯中曾多次获奖。1966年凭借“关于大气的热平衡与辐射平衡的研究”在日本获得藤原奖,之后其在美国的研究成果均受到评价,并先后揽获了理论气象学领域几乎所有有价值的学术奖项,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可以说,这是典型的诺贝尔奖获奖历程。
真锅博士获得诺贝尔奖后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电视上举行记者发布会时的谈吐,“头脑清晰、口齿伶俐”,完全看不出已经90岁。
真锅博士目前仍是全球精英云集的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员。这是他在学术界依然具有存在感的象征,也是美国的大学终身雇佣能发挥能力的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实例。
这在严格遵守“年功序列”(论资排辈)和退休制度的日本是无法想象的。在日本,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科学家,到了“退休年龄”后都会被安排一个闲职或者事实上退休。通常是被安排一个临时按的名誉头衔。
日本社会较之于实力更注重资历,这导致很多有才华和有头脑的人还能研究的时候就被退休了。不仅是研究人员,企业也同样如此。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经营者,到了退休年龄也要按照世代更迭的惯例退休,然后担任一个名誉职位。只有身为企业创始人的经营者被允许“留任”,可以留下相应的成就。
日本国内有声音认为,应该把真锅博士获奖作为一个重新审视日本社会做法的机会。
真锅博士在获奖后的记者发布会上被问及加入美国国籍的原因时回答:“我不适合日本的研究文化。”他说:“日本非常注重和谐,需要潜心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不能做任何打扰别人的事情。在美国则无需担心别人的感受。我不擅长察言观色,我觉得在美国生活很棒。”
真锅博士取得博士学位之前一直在日本文化中成长,而他的研究成则是在美国的计算机和研究文化中取得的。
来源:《客观日本》
上一条:中国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谈2021年1-9月我国外贸运行情况 下一条: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举办“2021碳中和EXPO”展览会
【关闭】
Copyright (C) 2021 山东财经大学中日韩研究院